《中国教育报》发表我校以“四大机制”构建“计控智”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文章

机电工程学院以“四大机制”构建“计控智”人才培养体系获《中国教育报》报道。

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结合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办学特色,形成自动化类专业计量控制智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自动化专业系统构建了特色升级融合跃迁实践路径的理论框架,设计了自动化类专业计控智融合跃迁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实践,实施了从计控一体、管控结合计控一体、智控融合的课程体系融合跃迁与实践教学探索,以实践机制、改革机制、协同机制、溯源机制四大机制,构建计控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实践机制

依托市场监管行业背景,形成了以自动控制为主、计量检测和人工智能为辅的计控一体、智控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搭建实践平台。从本科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设计理论实践交融互动的双线交叉学科培养方案及创新课程体系,搭建集成化实践项目贯通下的层次化、能力递进式工程实践平台。二是面向新兴产业。立足新工科,面向未来新兴产业,构建深度融合的实践机制。三是注重本硕贯通。建立基于阶梯式的宽口径跨领域本科专业项目实践系列课程,形成以自动控制为主、计量检测为辅的计控智本硕衔接课程特色,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

推进改革机制

落实课程体系改革,推进课程层次、培养层次跃迁,形成深化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动力。一是实现课程层次跃迁。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标杆,做实做优做强计量类控制类课程群,实现计量类通识基础课与控制类专业基础课深度融合。迭代升级控制类专业核心课和人工智能类专业创新课,将智能类系统性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二是实现培养层次跃迁。在本硕创新计划、优秀生源暑期夏令营等方面开展了本硕贯通培养探索。研究生导师提前选拔培养计控智研究生优质生源。通过集聚叠加人才、教学和学科资源多层次、多方位共享,推进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相互赋能、协同一体化发展的融合跃迁,强化自动化类专业计控智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

构建协同机制

通过高校行业企业共建、共培、共享,回归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第一,回归本分是协同之本。人才培养要遵循四个回归的原则,其中回归本分是其重要内容。教育本分即为培养学生。而实践能力是自动化类专业学生的必备关键能力,因此育工程实践能力是自动化类专业计量控制智能特色人才的教育根本。第二,产教融合是协同之基。产教融合是育人的重要机制,自动化专业遵循四年实践不断线,能力培养阶梯化思路,协同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践行共建、共培、共享人才教育观。立足高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联合培养基地,协同培养自动化类专业人才,最终实现共享计控智人才培养成果。第三,创新平台是协同之要。多年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进高校行业企业共建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教育部门教育装备检测检验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共建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制造公司等多个省级或校级实践培养基地。通过创新平台和培养基地的运行,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由原先侧重知识集成培养,扩展到产业链课题需求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更新方面。

深化溯源机制

构建理论教学专业实践科研竞赛就业跟踪全过程溯源体系,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将知识养成溯源到理论教学。围绕计量类”“控制类”“人工智能类三大课程群,运用网络在线联动授课、需求引领创新授课、案例实操项目授课三大教法,引导学生形成能测才能控”“计控衍生智知识体系。二是将技能实操溯源到专业实践。搭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宽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开展行业协会作为协调主体跟踪督导专业实践的教学改革,实现螺旋式提升学生技能实操能力。三是将创新精神溯源到科研竞赛。以骨干教师组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发团队”“飞思卡尔智能车等多个竞赛指导团队,通过国家和省级科研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四是将工匠精神溯源到就业跟踪。完善高校行业企业信息互动交流平台”“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等,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校友成长数据库。根据用人单位反馈和校友回访信息,完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近年来,学院该专业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等,计量控制管理一体化特色自动化人才培养实践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5/26/content_62458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