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中国计量大学机电类专业“五个一”促“实践育人”显成效

(通讯员:陈霞红 刘文献 编辑:徐嫣嫣)近年来,中国计量大学紧紧围绕“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该校机电工程学院以机电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育人”效果尤为突出。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一年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三个专业的毕业生月收入为全省同专业最高,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月收入达4875元,高出全省同专业平均月收入584元,学院历年的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也在全校名列前茅。

一个引导职业生涯发展的平台——“未来工程师”平台

围绕培养“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能够从事现代制造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以及系统控制、质量监督与管理运行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实践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搭建了“未来工程师”特色平台,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引导和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加大校地企合作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拓展各类实践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项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递阶式”实践教学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学院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在基础阶段,对于基础实践课程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综合实验+开放考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性强的基础课程采用研学+理论+实验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高阶段,开设设计类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申请,自行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结合“翻转课堂”和“掌上移动实验室”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创新阶段,成立创新实践指导团队,开设创新实践指导课程,并提供在校创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副院长王斌锐说:“通过这些探索,实现了三个融通,即通识教育与学习能力的融通、专业教育与综合应用能力的融通、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融通,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份坚持四年的钻研——创新实践活动

在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的引导下,大部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选择性地参加挑战杯、机械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新苗计划等创新实践活动,而且一参加就会持续3年甚至4年。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往往是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加分砝码,在比赛中获得过国家、省级以上奖项的毕业生更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在活动中,学生也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2016届毕业生郑同学在大学期间连续四年参加了省级及国家级的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并多次夺得省级和国家级的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最终在大四毕业那年选择了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无人机公司——杭州启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张获益终身的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学院积极的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机电工程学院也是为数不多的拥有教育部“全国工业自动化人才认证培训”资质的学院之一。近年来,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基本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为了增加求职的成功率,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根据个人特长,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比如IOS、嵌入式、机械设计师等培训,以拓宽求职空间。来中国计量大学开招聘会的大多数企业HR也表示,更愿意录取持有跟专业相关的培训技能证书的毕业生,这样的毕业生进入公司后通常能更快进入状态。

一个引领个人成长的“朋友圈”——大学生社团

在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社团中,不仅有跟机电类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社团,比如:机械设计协会、求是电子协会、仰仪智能车协会、星光航模协会等,还有诸如摄影协会、触弦音乐社、青年红十字协会等个性化成长社团和公益服务类社团。学生们在这些引领个人成长的“朋友圈”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施展自己的才华,更能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这些积极向上个、健康发展的“朋友圈”,在大学生人格完善、心理成熟、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和全面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文献说:“自新生一进校,我们就努力让同学们明确一点,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无论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还是道德理想的追求,亦或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是一个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机不旋踵,电掣星驰;积铢累寸,淀以成著’,‘学在机电,爱在积淀’已经成为全院学生的共识,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育人’的理念贯穿了‘教’和‘学’的全过程,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学生能得到社会充分认可的原因所在。”

 

      链接:http://edu.zjol.com.cn/system/2016/12/08/021393609.shtml#